有人說,師恩如山,因為高山巍巍,使人崇敬;有人說,師恩似海,因為大海浩瀚,無法估量;有人說,師恩如酒,嘗盡五味,方知其厚重與悠長。飲水思源,一個人不管取得了多么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當記住是老師為自己的成長播下了種子。而“一聲老師,一生恩師”,這句話更是在秦含章、高景炎、季克良三人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酒界泰斗、中國食品與發酵工業奠基人,秦含章先生)
眾所周知,秦含章先生是“酒界泰斗”、是科學家、是中國食品與發酵工業的奠基人之一,但值得一提的是,秦含章先生更是一位情系桑梓、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1937年從國外留學歸國后,秦含章先生便在江蘇省立教育學院、復旦大學、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任教;1948年,還應榮德生先生之邀,參與創建了私立江南大學,并出任農產制造系主任,這是中國食品奠基和發源的地方;1958年,時任輕工業部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的秦含章,以他曾任教的國立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相關系科為基礎,組建了無錫輕工學院(現“江南大學”),并根據輕工業部教育委員會的規劃,先后在北京、天津、廣州等城市陸續主持籌建了15所輕工院校,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酒業優秀人才,其中就包括二鍋頭酒第八代非遺傳承人高景炎和原茅臺集團董事長季克良等大師。
(秦含章先生(中)、高景炎先生(右)、季克良先生(左)三人合影)
秦含章先生投身發酵業八十余載,教書育人、嚴謹治學、勤奮鉆研、著書等身、桃李滿天下,他的教誨及大國匠心、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鼓勵著一代又一代釀酒人。據高景炎、季克良兩位大師回憶,初次見到秦含章先生是在1959年。那是在秦含章先生訪問東歐回國到無錫輕工業學院做學術報告的一次會議上,報告中秦含章先生講到了關于歐洲葡萄酒、白蘭地、威士忌的風格特點和生產工藝,給兩位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此,秦老便成了二人學習的楷模,人生道路上的引渡人。工作之后,兩位大師依舊多次參加秦含章先生的專業講座,聆聽他的學術報告,追隨秦老走遍了我國的東西南北。從1959年到2019年秦老仙逝,60個春秋輪換,三人60載亦師亦友、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深厚情誼,叫人直呼羨慕!
(高景炎先生(右)、季克良先生(中)、秦含章外孫仙秦薈創始人毛永昇先生(左)合影)
一聲老師,一生恩師。在2019年秦含章先生仙逝之際,歲至耄耋的高景炎先生、季克良先生仍堅持參加追悼會全程,只想作為學生、朋友、家人再多陪老師一會兒,多看老師一眼,送恩師最后一程。在秦老仙逝的三年間,二人無時無刻不感念往日師生情誼。無論何時何地高景炎先生和季克良先生都會堅定地說:“秦老是我國釀酒界的寶貴財富,是我們事業上的指路人,我們永遠懷念他!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酒者,所以滌煩解憂助思也。從頑皮稚童到青澀少年再到風華青年,生命中的每個階段,我們總會遇見不同的老師,也許師生緣分不會有如秦含章、高景炎、季克良三位大師那般深厚,但總有那么一瞬間,他們授予我們智慧、教會我們生活,循循善誘,教導我們成人、成才,F在回想當初老師們的教誨如同白酒一般,初喝苦澀,只有細細品味才知其中滋味,悟出良苦用心,恍然間一股暖流涌在心間。
(仙秦·傳奇)
一杯好酒,酒香四溢沁人心脾;一位良師,句句教導受益良多,得遇恩師如遇最好知己。佳節臨近,師恩深重,言淺難表,以酒之名,致敬人生道路上每一位師者!而在此傳統佳節,相比于洋酒或啤酒,更受歡迎的自然非中國獨有的醬香型白酒莫屬。其中,“仙秦酒”作為醬香酒市場橫空出世的“新秀”、“黑馬”,“酒界泰斗”秦含章先生的傳世遺珍,深受消費者喜愛和好評。
(仙秦·至尊、仙秦·經典)
“仙秦酒”秉承古老的“大曲坤沙”工藝釀制而成,酒色微黃透明、清澈絲滑,酒香迷人、醇香甘雅、回味悠長,大曲醬香、獨具一格,或獨飲或饋贈或收藏都是上上之選。而且“仙秦酒”的酒體的風格,也是經秦含章老先生親自品鑒后確定下來的。與目前的主流醬酒風格具有差異化,根據秦老的記憶,回溯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茅臺酒的風格,即在幽雅細膩、醬香突出的基礎上,更注重“醬香”、“花果香”、“窖底香”三香的協調,這也正是得到秦老認可的熟悉味道。
(仙秦系列酒產品展示)
正所謂“無酒不成宴”,在這雙節同慶之際,在宴席上開啟一瓶“仙秦酒”,與家人、與朋友、或與恩師舉杯同飲,醬香醇酯氣息緩緩發散,唇齒回想交融、細細品味之時,忘卻工作中的煩惱與生活中的無奈瞬間,盡情地感受闔家團圓、共敘師生溫暖回憶的無限美好。
情滿中秋日,禮贊教師節,雙節同慶,喜上加喜,仙秦酒業祝您節日快樂,幸福安康!